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致富技术 > 正文
    购物车
    0

    稻田黄鳝生态养殖技术

    信息发布者:城关镇五里村武峰
    2021-02-26 17:24:49   转载

    1,稻田养殖条件

    稻田生态养殖有机黄鳝的产高低效益好坏与稻田的基本条件是分不开的,必须根据黄鳝生态条件要求,认真选好稻田。田块面积没有严格限制,考虑到便于管理,面积不宜过大, 但过小也不太好。要求

    养鳝稻田地势平坦, 坡度较小,田埂要坚固,以防暴雨冲垮田埂。田埂高70厘米,底宽60厘米,顶宽45厘米,在田埂上用塑料薄膜或纱网做防逃设施,膜或网高出埂面20厘米,埋入地下10厘米。

    应选择水质清新无污染,无冷泉水上涌,水量充沛,排灌方便,田埂坚实不漏水,季不涸,大雨不淹,以保持-定水位较低洼稻田为好。适时加注新水,-般春秋季7天换1次水 ,季3天换1次水,确保做到水质肥而不腐、活而不疏、嫩而不老、爽而不寡"。

    土壤以保水力强的壤土或粘土为好, 沙土最差。同时要求土质肥沃疏松、腐殖质丰富、耕作层:土质呈

    酸性或中性为好。泥层深20厘米左右,干涸后不板结,容水量大 ,不滞水, 不渗水,保水力、保肥力较强,使田水保持较长时间,特别是鳝沟、 鳝溜里的水要经常稳定在所需水深。

    2,科学投放鳝种

    水稻种植一般选择单季中稻田或晚稻田为好,稻田中的天然饵料比较丰富,盛夏时水稻又是较好的遮荫物。前期稻田水深应保持在6~10厘米,在水稻拔节之前露田(轻微晒田) 1次。从水稻拔节孕穗开始至

    乳熟期,稻田水深应保持在6厘米,以后灌水与露田交替进行。要经常更换新水,认真检查黄鳝吃食情况

    和生长发育状况。在水稻施肥和喷洒农药前,应把黄鳝诱至沟内安全水域。此外,要经常检查田埂及进、排水口等处防逃设施,以防黄鱔逃走。

    稻鳝共生种植,必须-垄一沟且应加宽至0.73~0.8米 ,可采取缩小株距的办法来弥补基本苗的不足,株距可以为0.1~0.13米左右,实行宽行窄株栽培 ,对水稻产影响不大。为了获得黄鳝高产, 垄稻沟式仍应开挖鳝沟、鳝涵,-般在垂直于垄沟方向开1~2条鳝沟 ,用鳝沟连接鳝涵,形成沟沟相连、涵沟相通的水网结构。稻在垄上,水、肥、气、热协调,根深叶茂;鱼在涵沟,水宽饵足,个大体肥,稻鳝共生,各得其所。

    稻田插秧结束后应及时放养鳝种,挑选无病无伤,规格大小基本-致的个体 ,以防止互相残食,体色为黄色夹有大斑点的品种生长较快。一般每亩稻田放养尾长5~20厘米尾均重20克鳝种1.3-1.5万尾 ;30~50克鳝种800~1000尾,并套养5%的泥鰍。泥鳅上下窜游可增加水中溶氧,也可防止黄鳝相互缠绕,投放时水温差不要太大,切勿用冷水冲洗鳝种,以防“感冒”。

    可用3%~5%食盐水浸泡鳝种5~10分钟,以灭体表病菌及寄生虫。要协调好水稻田间管理和养鳝之间的关系,注重养鳝与水稻耕作制度的配合。

    3日常饲喂管理

    喂养黄鳝的主要饲料有小杂鱼、虾、螺、蚌、蚯蚓、蚬肉、蝇蛆、蚕蛹、切碎的禽畜内脏及下脚料,

    并适当搭配麸皮、豆渣等。在这些饲料中,尤以投喂蚯蚓的效果最佳。

    鳝种放养后3天内不投饲,以使鳝种体内食物全部消化成为空腹,使其处于饥饿状态,然后在晚上投喂黄鳝喜食的蚯蚓和切碎的小杂鱼或动物内脏,投饲量为体重的1% ~ 2%。投喂时应定时、定量、定位。

    黄鳝有昼伏夜出的摄食习性,故投饵时间最好安排在下午4 : 00~6: 00。初养阶段,可在傍晚投饵, 后逐渐提早投饲时间,经过1 ~ 2星期驯化,即可形成1日上午9:00下午2 :00、傍晚6 : 00集群摄食习惯。每次投喂根据天气、水温及残饵多少灵活掌握,一般为其体重的5%左右。 5~7天投喂一-次,投喂量为30% ~ 50%活饵放入排水沟,并搭配一些蔬菜、 麦麸等食物性饵料,一-次不可投喂太多 ,等到吃食正常

    后,可在引食饲料中掺入蚕蛹、蝇蛆、鱼粉、米糠、瓜皮等饲喂,投饲星视吃食情况逐渐增加到体重的

    3% ~4% , 在水温26°C ~ 28*C黄鳝生长最适温度时,投饲量可增加到体重的6% ~ 7%。

    投饵要设置投饵台,投饵台可浮于沟内某-固定位置上,让黃鳝进入台内摄食。饵料台可用木框和铝线网或尼龙网制成。为解决动物性饲料的不足,可在沟上挂一盏或几盏3 ~ 8瓦黑光灯,灯距水面5厘米,利用灯光引虫落水,让黃鳝吞食。也可用肉骨、腐肉、 鱼等放在铁丝筐中,吊在沟上,引诱苍蝇产卵生蛆,蛆掉入沟中供黄鳝吞食。

    4,疫病防控技巧

    防运回的鳝苗在放入池前要消毒,既可以有效防止水霉病,又可消除鳝苗体表的寄生虫,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鳝种放养时要严格消毒,坚持经常巡田 ,检查各项设施是否有损坏,特别在雨天要对进、排水孔及堤坝进行严格检查,防止黄鳝逃逸。养殖沟在鳝苗投入前7 ~ 10天,每平方米需用生石灰0 3公斤清塘消

    毒,平时每半个月用15毫升生石灰溶液消毒。鳝种在捕捞、运输和放养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擦伤,以防细菌侵入发生细菌性皮肤病。

    细菌性皮肤病5 ~ 9月份为流行期,病鳝体表出现大小不的红斑,点状充血发炎,腹部两侧尤为明显;且游动无力,头常伸出水面;病情严重时,表皮呈点状溃烂,并向肌肉延伸而死亡。应及时更换田水并用生石灰清田消毒,对已发病黄鱔,可按每50公斤黃鳝用磺胺噻唑05克与饵料掺拌投喂,每天1次, 5~ 7天为1个疗程。

    水霉病多因黄鳝体表受伤后感染所致,肉眼可见病鳝伤处长霉丝。此时应立即加注新水,并按每立方米水体用小苏打20克加水溶化后全田泼洒,同时用0 2%孔雀石绿溶液全田泼洒,直至病愈。

    发热病多因黄鳝饲养密度过大,鳝体表面分泌的粘液在水中积聚发酵,导致水温急剧上升而引起。此时黄鳝相互缠绕,极易造成大量死亡。应立即更换新水,并在田内混养少量泥鳅,通过泥鳅上下窜游防止黃鳝缠绕,每平方米水面泼洒50毫升7%硫 酸铜溶液进行防治。

    锥体虫病6 ~ 8月份为流行期。病鳝大多呈贫血状,鳝体消瘦,生长不良。可用生石灰清田,清除锥体虫的中间宿主蚂蟥(水蛭) , 用2% ~ 3%食盐水或0.7国际单位硫 酸铜、硫 酸亚铁合剂,浸洗病鳝10分钟左右,均有疗效。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